x 广告
当前位置: 聚焦 > > 正文

运河二通道边的浮雕墙里,藏着临平怎样的历史故事?

2023-08-18 15:34:36 来源:杭州日报

当巍峨秀丽的临平山、梅香浮动的超山、历史悠久的广济桥等文化地标,以浮雕墙的形式展现出来,会是怎样的景致?


(资料图片)

自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临平运河)正式通航以来,沿岸的景观建筑也日益完善。临平不仅在沿河两侧修建了46公里的游步道,还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围绕苏轼开浚运盐河、千亩荷塘、超山梅花等历史场景和文化景观,修建了10处景观节点,并以青铜铸造的浮雕墙为载体,展现这条“黄金水道”的文化内涵。

运河二通道

驻足在这条崭新的河道边,我们不禁思考,蜿蜒流淌的运河水究竟记录着临平怎样的历史故事,又将续写怎样的文化新篇章?

古老运河催生的沿岸繁华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举足轻重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全球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也是唯一贯穿我国南北的水运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彰显了先祖们不屈服于困难的奋斗精神,以及不惧挑战、克服万难的创造精神。

大运河航拍图

碧波千里,流淌千年。大运河临平段历史古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上塘河是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也是杭州城最早的人工河。它连接了杭州和临平的主要河道,承载着临平的历史记忆,更见证着临平的发展与变迁。

在大运河的“养育”下,沿岸物产逐渐丰富,南北文化加速融合,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大运河文化。文献中记载,“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从北宋之前的小小打渔村,到元代因官塘运河拓宽后人们沿塘而栖,古镇初现雏形,再到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不难看出,正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造就了临平塘栖古镇。

从历史中走来,大运河一路向前。眼下新开挖的运河二通道将肩负着古老的使命,继续让运河水奔流到海,通往世界,同步串联起沿岸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风情,让运河畔再次发生一个个美丽的蝶变故事。

黄金水道带来的文艺复兴

运河二通道边的精美浮雕不只是艺术装饰。每一块铜雕的背后,都记录着这里曾发生的文化故事。

临平山文化浮雕、古海塘文化浮雕

这些浮雕中,又以筑塘名人以及抗海患等内容的浮雕墙最为壮观。其背后,正是临平先民抵御海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它不仅承载了临平人的文化记忆,更凝聚了临平人勇立潮头、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

2021年,在运河二通道(临平运河)新开挖段建设过程中,临平首次发现了柴塘、鱼鳞石塘、竹笼石塘、条块石塘、范公塘(沉船)等六道大致呈东西走向的牛角村古海塘遗存。作为临平历年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整体结构保存最完整、发现塘型结构最齐全的古海塘遗址,此次挖掘出来的海塘及沉船遗存,不仅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更是以实物的形式弥补了文献记载在古海塘具体结构方面内容的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证史和补史作用。

从宋元时期的乱石塘到清初康熙年间的范公塘、条块石塘,以及清代雍正年间的柴塘,再到乾隆后期的柴塘、鱼鳞石塘,它们反映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当地整个古海塘修建的通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牛角村古海塘考古发掘工作,临平区对“六道海塘”实施了整体搬迁异地保护,并以“寻塘、迁塘、护塘”为主题,复合利用“六道海塘”文化遗存,以“博物馆+文化公园”叠加体验的模式,打造了国内首家古海塘文化公园。

悠悠运河水,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未来,在大运河畔,一座处处呈现江南水乡深厚韵味的古海塘公园将成为临平人独有的崭新文化地标,更将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兴盛提供丰厚的沃土。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