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年疫情,让很多门店遭遇了困境,特别是餐饮行业;十年电商狂潮,拉直了供需对接,倒掉了多少服装门店;千年乡愁,落下了农副产品加工,拴在了田间地头,也让多少农夫愁白了头。与供给侧对应的是,群众消费能力提升不足,也极大的制约着市场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急需推动市场的末端对接。在现实状况的制约下,淄博烧烤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于地摊经济,不妨再加点油。 三十多年前,我的大学期间,学校位于杭州的教工路文二路附近,当时还是一片荒凉,后门出去虽然已经有了翠苑新村的一期,但是门外的文教路还没硬化,连路灯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晚上下了晚自习,肚子饿的厉害,口袋里还有一点零花钱时,偶尔就忍不住诱惑直奔后门,寻找那盏能够给我们亮到很晚的油灯。那是学校周围唯一的一个地摊儿,也是晚上食堂关门后唯一能够买到热饭食儿的地方。因为那时候的学生普遍很穷,晚上去吃夜宵的人并不多,所以基本不用排队。随时滚开的开水,包好的小馄饨丢进去,两三分钟就熟了,捞到调好的汤汁里,点点香油就上桌了。桌子也是极简易的折叠桌,温州货,馄饨上桌,弄个调羹盛到嘴里,极热极香,那是食堂里从来没有过的美味,足以抵抗杭州冬天夜里的湿冷。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偶尔会有人来给她帮忙包馄饨或者收拾桌子,聊过几次,有这样个摊子,比儿子媳妇两人上班收入还要高,是大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近几年因为工作的缘故,多次往来杭州和母校老校区附近,杭州的发展一日千里,别说学校门口的小摊子了,很多学校的食堂外包出去,每天随时供餐,有的甚至做到24小时营业了;而学生们对外卖的需求也是年年攀升,那个八九十年代人印象中的馄饨摊儿,恐怕也只能是留在印象中了。但是即使是有,让我再去点一碗馄饨,吃着恐怕也早已不是那时的味道了。 毕业之后,有幸被分配到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大规模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的“关林市场”旁边工作过好多年。琳琅满目的商品,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大包小包背货的商人和随时都在上卸货的大大小小的货车、面包车、小汽车,给了我对民营经济和商品市场冲击最大的初印象。小商品市场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也是体制方案最好的试金石,因为需要每天去为摊主和批发商提供上门服务,看到他们每个人的爬升与失落,成功与失败,也看到市场经济和地摊经济给有梦想人们圆梦的最好氛围。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陆续解体的很多基层供销社的骨干和精英,凭着自己在供销社里积累的渠道和人脉,到批发市场里把某一块业务做的风生水起;九十年代的民营批发流通领域,最活跃和走的最远的,往往是八十年代基层供销系统和商业贸易系统走出来的人,人还是那些人,不同的机制和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行为和业绩,这是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准理解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