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告
当前位置: 聚焦 > > 正文

向光而行丨在世界级大湾区里,光明如何雕琢世界级科学城

2023-04-30 17:59:56 来源:媒体:澎湃广东

“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作主题演讲时坦言,“光明科学城的建设速度已经超过了我的期望,我对深圳、对光明科学城是充满了信心!”

这位备受瞩目的科学家的肺腑之言,触动了无数人。

4月27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在深圳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1场主论坛+9场平行论坛+3场配套活动”的超级矩阵,汇聚了国内外高端智力资源,助力提升大湾区原始创新能级。


(相关资料图)

此次为期两天的光明科学城论坛有诸多实质性成果,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入驻、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发布、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发起等。而论坛传递出的“科学无边界”的开放精神与学术氛围,更是回响深远。

毫无疑义,开放交流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关键路径。本届论坛的“主咖”众多,汇聚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国际知名科学城及机构代表、港澳高校学者等高层次专家在此“头脑风暴”,碰撞出“海纳百川、相融共生”的新境界。

科学城,是深圳光明五年磨剑的最好“作品”。那么,观照全世界范围多个重要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有何自身优势和独特使命?当前,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科学浓度渐入佳境。要提升世界级科学城的集聚度、显示度和影响力,光明乃至深圳,还有哪些进化空间?

高手林立:光明并非独舞

科学城的概念最早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多元创新主体和创新服务等创新要素,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功能,具有数字化形态、高端人才宜居的重要创新载体。

据华略智库的研究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0座科学城。其中,美国斯坦福科学城(硅谷)、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学城、丹麦哥本哈根科学城等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

在“科技强国”召唤下,我国科学城也迎来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北上广深津等城市竞相打造共生、共融的创新生态群落。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张江、合肥滨湖、北京怀柔之后国家批复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风起云涌之下,成渝共建的中国西部科学城已公布规划方案,武汉、南京、西安等地也纷纷在建科学城。无论是科学城还是科技城建设,都已成为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和城市建设的“关键变量”。

尽管高手林立,但对标国内外多个重要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依然有其自身禀赋和独特使命。

国家战略:坐拥天时地利

相比其他国家级科学城,依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时代赋予光明科学城的最好“天时地利”。几年来,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大湾区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这片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8000多万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光明科学城是总书记亲自点题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光明科学城建设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所言,希望光明科学城能够推动整个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推动大湾区科技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换而言之,当科学城遇到了大湾区,光明有了顶层设计的“加持效应”。

深港协同:科学城再添推力

伴随通关的常态化,一河之隔的深港双城,正在开辟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天地。

目前,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前海梦工场等重大创新载体已落户深圳,光明科学城、前海、河套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科技合作全面开花,深港澳创新要素流动越加便利。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主任王有明在4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深港澳协同创新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个特色,也是光明科学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论坛将推动香港、澳门与内地城市的协同创新,让大湾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大局,提升大湾区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双方进一步深化创科合作,对国家战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深圳和香港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院士这样剖析。

在诸多有识之士看来,深港澳协同,正是光明科学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世界级大湾区里打造世界级科学城,光明机不可失。

开放共享:大科学装置焕发大能量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在科学城的顶层设计上,探索更多可能。

按照论坛披露的数据,目前,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光明科学城,其中2所大学校区或过渡校区已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加快推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邀约仪式”的启动,成为聚光灯的焦点议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称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也是未来光明科学城最“硬核”的科学高地,更是本次论坛的“高频词”。

目前,光明科学城9大科学装置进展顺利,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设施将于今年投入使用。超算二期已开工建设。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等设施将于今年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值得留意的是,这些大科学装置既与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为企业联动科研院校、共建创新联合体、攻坚关键技术提供非常稀缺的“科学重器”。

作为参照,我国目前在建、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将近60个,这意味着光明已经走在前面。

“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坦承,大科学装置可以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只有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才可以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要想建设光明科学城科研创新基地,必须构筑好大科学装置平台。

当前,随着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科学和产业双向奔赴,光明大力推进大科学装置共享,走出了一条科研经济快速崛起的发展新路,正加快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成果转化: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成果转化,同样是光明科学城的特色标签。

近年来,光明科学城以其特有的专项政策、中试平台、特色园区、科技金融全方位加速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安一硕认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能在全国推广,是因为深圳推出了包括建成全球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布国内首个部市联动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举措,形成了“现象级”效应。

但是,对于一些领域而言,时间才是科研成果转化最大的“化学反应”,有时候甚至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苦功。

以光明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生物医药从“0-1”的创新应用,需要时间、土壤、支持、信任的持续发酵。正如颜宁在本次论坛演讲中所说,“我们是医学科学院,临床转化也是我们要进行的工作之一,这是在我们版图上花的时间最久,要进行很多基础的耕耘。”

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她认为,“真正收获成果可能在几年、十年或几代人后,但是我们有信心。”

人文城市:折射科学家园的深邃思考

在光明,一方面是高屋建瓴的前沿科学,一方面则是喜闻乐见的文体休闲,形成巨大反差。

本次论坛上,自然音乐会、赛艇挑战赛、慢行骑行等3场配套活动,为与会嘉宾提供轻松亲近的交流环境,为光明科学城论坛注入运动健康等新元素。显然,国际范、科技韵的背后,科学城的人文厚度日渐提升。

实际上,自光明区2018年成立行政区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就赋予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任务。光明围绕“科学”与“城市”两个重要命题,不仅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城,也精雕细琢“科学家的家”。

那么,如何做好“城市样板”?光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城市”这一主题,将着力打造人文艺术之城。光明科学城要发展好,就需要聚集各方人才,为人才建好配套、做好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的“梦家园”。高标准建设“科学家谷”“创新街区”“人才社区”,让各类创新人才来了就不想走、来了就成为光明人。

户外活动元素的融入,折射了光明对于科学家园的深邃思考。一个例证是,在绿色生态领域,光明区生态禀赋非常好,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各类公园279座,未来还将建设郊野径150公里、骑行径150公里,串联大科学装置、城市公园、地标节点,形成贯通全城的绿色慢行网络。三场户外配套活动,让云集光明的大咖感受到这片热土的科学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思考观察:让光明持续弥漫科学浓度

当“科学”与“城市”齐备,光明还缺什么?

大学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度越高,带动度越强。不过,高校的数量,依然是当前影响深圳乃至大湾区科学浓度的一个短板。

“一个城市弥漫着科学的氛围,大家就更愿意创新。”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专家在长三角调研结果提醒,长三角地区目前有近两百所大学和5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985、211是24所,普通本科173所。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在校大学生数,都超过了深圳。

那么,长三角给大湾区、深圳乃至光明科学城提供的启示是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专家建议,深圳如果要参照长三角,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大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多样性的学科就会推动多样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构建合理的大学体系,实现从理论创新向产业技术创新的渗透与转换,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的障碍。此外,还建议深圳企业家和大学的科研团队、教授有更密切的联系互动,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

对于光明科学城,如何以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也抛来建议:“要深化深圳的特色,从国家层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的统筹协同,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打造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

不过,这些短板和担忧,在光明已逐渐消解。伴随着先进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布局、多家高校在光明的启用,光明科学城发展蓝图显现,人文温度提升,科学浓度渐高。

“光明科学城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深信,未来光明科学城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科学中心。他的心声,正是无数光明追梦人的共鸣。

原标题《向光而行丨在世界级大湾区里,光明如何雕琢世界级科学城》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